根据校党委的统一安排和具体要求,本人在寒假期间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结合本职工作在学习中思考深化我校科研体制改革的思路以及提升我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路径,现将学习体会汇报如下。
一、 学习总结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科技工作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依照规定应该开放的一律对社会开放。建立创新调查制度和创新报告制度,构建公开透明的国家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
为深入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科技部提出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意见,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科技人员向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资源集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着力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提高科技创新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推动科技改革发展取得新成效,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新贡献。紧紧围绕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研究制订促进科研机构和高校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结合、政府购买科技公共服务等创新政策。 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研发产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政府通过计划项目、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牵头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优先委托符合条件的联盟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对符合条件的合作研发机构优先纳入国家相关创新基地。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科技人员向企业集聚,对服务企业贡献突出的科技人员优先入选国家相关人才计划。
教育部提出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要求高校承担科技评价改革的主体责任,并根据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特点,建立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分类评价标准和开放评价方法,营造潜心治学、追求真理的创新文化氛围。要加强以科研诚信与学风、创新质量、服务贡献和科教结合为重点的分类评价,更加强调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技术转移推广、科学普及等科技产出在评价中的作用。要改变考核评价中将科技项目与经费数量过分指标化、目标化的做法。要改变在教师评聘、收入分配中过分依赖和不合理使用论文、专利、项目和经费数量等科技指标的做法,减少科技评价结果与利益分配过度关联。
我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科技工作“必须坚持对接国家、区域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需求,推进协同创新,创新科研管理机制,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的新要求。坚持“以创新促发展”理念,把创新精神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中。突出科技创新在提高学校创新能力中的核心地位,创新科技工作体制机制,建立注重创新的科研管理和评价体系;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培养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创新平台和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平台为重点,加强与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深度合作,把科技成果转变成现实生产力;培育一批创新团队,培养一批创新人才,形成一批创新项目,产生一批创新成果,有效提升学校的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
二、 体会及未来工作思路
作为一所西部地方高校,虽然近年来学校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但我校科技创新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与国内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通过学习,本人认识到“科技体制的改革”是破解制约我校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问题的唯一方法。今后工作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以科技体制改革为主线,认真思考和调研,帮助学校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软环境。
(一)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提高政治路线修养,增强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唯物关系的立场观点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做一名称职的高校科技管理工作者。
(二)改革学校科研项目的形成机制。围绕行业重大需求和红柳学科规划的优势特色方向组织项目,切实解决教师自选项目散而不聚,科技与经济“两张皮”,规划和实施“两张皮”问题。围绕“有色金属新材料及深加工”、“新能源技术与装备”、“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等特色优势方向组织项目。重大项目的立项与支持要充分体现“行业需求”和“学科特色”,逐步实现重大项目组织从被动申请转变为主动策划。
(三)改革学校科技成果评价制度。将科研活动的主体要素(科研人员、创新团队、平台基地)分为三类:基础研究类、技术开发类、软科学研究类。对基础研究成果的评价以有利于潜心研究、长期积累,催生重大原创性成果为重点;对技术开发成果的评价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技术突破以及成果产生的经济效益为重点;对软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以服务决策需求,形成战略研究报告,支撑思想库智囊团建设为重点。
(四)正确处理科技成果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协助学校调整科技政策,修订完善我校科技评价体系和考核奖励政策。遵循质量和数量并重的原则,突出质量引导,加强对重大科研项目、标志性成果的导向和权重,做大科研总量,产出重大科技成果。制定科学的科技任务指标体系,发挥目标责任制的激励作用。
(五)抢抓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新机遇,及早谋划我校科技工作“大项目”。2015年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的开局之年,也是启动面向“十三五”科技重点任务部署的关键之年。我校要立足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跨部门、跨区域联合组织科研项目,要从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的纵向创新链以及横向协作的产业链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这就要求我们及早谋划涵盖创新链和产业链所有环节的“大项目”。
(六)协助学校总结“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实施情况,做好“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2015年是实施“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要全面评价“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完成情况,要客观总结“十二五”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要对“红柳学科计划”和“红柳人才计划”的实施效果认真总结和评价,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要以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及全面深化改革意见为指导,结合国家经济形势的新常态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新要求,注重科学性和前瞻性,突出科技工作在服务地方经济和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的根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