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要将学校办成国内综合排名在130名左右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这是个振奋人心的发展目标,也是个不会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目标。党代会报告紧紧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提出了“内涵发展、特色办学、深化改革” 的“三大主题”和积极实施质量立校战略、人才强校战略、重点突破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开放办学战略、跨越发展战略等“六大战略”举措构架,将夯实内涵的要求贯穿于各项工作任务之中,对于统一师生思想认识、凝聚全校智慧力量、协调推进工作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入学习,以党代会精神统一党员职工思想认识
第二次党代会报告对学校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改革、建设明确了目标、绘就了蓝图,纪委工作报告对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发展环境做出了新的部署,大会还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委领导集体和纪委班子。这些都为学校创建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办学思想指导、战略指导和组织保障。5月20日以来,图书馆贯彻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已经在理论中心组、党支部、馆员范围内认真组织了学习,全面、准确地传达了党代会精神,在广大党员和馆员中引起了强烈共鸣,收到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共识的效果。
二、围绕目标,更加有力地支撑学校创建目标实现
图书馆既是学校的学术机构,又是面向师生的教学科研服务单位。为了有机地将老馆改造与新馆建设结合起来,将纸本图书和电子资源使用有机结合起来,将常规服务与创新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图书馆今年以来紧密结合馆内实际,召开了几次务虚会议,同时充分发动馆员、部室主任、馆领导,积极开展了校内外调查研究,走访了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兄弟院校图书馆,学习了有益经验,受到了很大启发。我们要将落实党代会精神与图书馆内涵建设、调研成果使用等结合起来,主动服务学校“三大主题”的落实和“六大战略”的实施,强有力地支撑学校创建目标的实现。
一是有扬有弃,认真实施老馆改造。随着学校近几年快速的发展,特别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图书馆老馆已经无法为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难以适应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尤其与建设国内高水平大学的步伐极不协调。藏书大量增加,由于空间有限,缺乏通透感,各个书库的书架已严重爆满,除了一个自习室和期刊阅览室有少量的阅览座位外,几乎没有供学生学习、阅览的空间,老馆已变成了藏书楼。这些现状,与现代大学图书馆实行的藏借阅、检索、咨询、研讨、休闲阅读为一体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格格不入,既不能适应现代大学图书馆的办馆理念,也不能适应全校师生的需求。
我们按照现代大学图书馆先进的管理理念,本着经济方便实用、功能最大化的原则,立足于满足教职工和校本部1.2万名学生读者服务需要,实现两校区图书馆管理模式、服务功能等相协调,积极与国资处、设计院等部门进行了多次沟通协商,形成了老馆改造的基本方案。改造的主要内容有对图书馆正立面进行装修;对全馆窗户进行更换;对全馆外墙加保温层、内墙粉刷;对现有的借阅空间打通小开间墙体;将南侧小天井改造为休闲阅读空间;将4间阶梯教室、报告厅改造为阅览空间,一楼2间阶梯教室改造为密集书库;更换货运电梯;阅读空间内墙粉刷等。改造施工过程中,图书馆自身还要统筹安排闭关计划、图书打包搬运、新增阅览桌及书架购置计划制定等工作。
改造之后,能够实现老馆融合藏借阅、检索、咨询、研讨、自习、休闲阅读功能为一体的大流通服务,可藏流通图书70万册(不包括地下书库),增加学生阅览座位至少1500个,彻底改善图书馆阅览和学习环境,并且能够与建成后的西校区图书馆管理模式实现统一,具备了延长开馆时间条件。
二是超前沟通,主动配合新馆建设。目前,西校区45000平方米的新图书馆正在建设之中(图书馆实际使用33000平方米),计划于2016年底交工。这项工程体量大、投资高,与基建处以及施工方进行有效沟通,超前做好功能区划分、弱电系统布设计划、模拟运行等,对于减少后续改造,方便读者使用和运行管理等都至关重要。
我们将以现代化、智能化、多功能的图书馆为目标,全面实现现代大学图书馆信息检索、图书借阅、书刊阅览、文献传递、读者自习、电子阅览、文印服务、休闲阅览、图书展览、专题研究、读者培训、学术报告、影视展播、会议接待等一体化功能,使建成后的新馆实行藏借阅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充分满足全校师生学习、研讨、休闲、娱乐等各种需求,体现人文关怀和展现个性化特色,打造校园内幽静、雅致的文化环境。
三是围绕中心,提高资源建设水平。纸质文献资源建设要始终坚持“采访结合,以访为主”的指导思想,坚持以服务学科建设为主线,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和我校建设一流的工科、坚实的理科、特色的文科的学科建设目标,以优势学科资源建设为重点,同时不断加强基础学科、人文学科、新学科的资源建设,进一步强化图书馆在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电气工程、信息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等学科领域的馆藏资源特色。除了通过常规渠道加强纸质文献的采购外,还要着力打造接受图书捐赠体系,接受毕业生、校友及社会的各类捐赠图书,如开展面向全校师生的开展的“好书大家读”捐书活动,面向毕业生专设的毕业生捐书台等。
电子资源建设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综合服务支持平台、数字资源平台、海量存储平台、信息传递网络平台、数字资源加工平台建设,使数字图书馆建设更加完善,更好地发挥ISTP国际科技会议录索引、EI工程索引数据库等国外数据库、UMI欧美硕博论文数据库、ASME美国机械工程师数据库等外文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CNKI、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库等中文数据库,以及34万余种电子图书在服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方面的作用。今年,图书馆新购置并已投入试用的SCI数据库得到了教授、博导们的一致好评。为了进一步满足广大教师科学研究的需要,今后要对已订购的各类电子资源进行充分论证,在稳定电子资源基本规模的基础上,对现有电子资源进行了必要的整合、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我校教学、科研的需要。
四是谋新谋变,不断创新读者服务。我们要始终恪守 “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理念,不断优化内部管理,拓展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在管理运行模式上,我们将在改造后的老馆和建成后的新馆分步使用阿法迪管理系统,与现有的图书馆管理软件实现无缝连接。触摸显示屏提供简体中文、英文等多种语言的视觉交互提示,误操作可配声音或文字提示,安全有效的指纹识别技术等,都将为读者提供借书、还书、查询、续借等自助服务,同时还将降低图书馆日常运行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在读者培训上,要不断加强读者的信息素质教育,不断加大本科生、研究生的文献检索课的教学量。积极开展“学科服务指南”、“我与大学图书馆”讲座、“学位论文撰写与学科信息资源利用”讲座、“每周一小时培训”、《图书馆新生入馆指南》、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宣传、“书香飘校园”新书展览等系列活动,不断提高师生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能力,满足读者对文献资源的多元化需求。在服务对象上,要针对技术工程学院管理体制的变更,积极响应学校的决策部署,主动配合技术工程学院进行技术改造和管理协调,为学院师生共享纸本资源和电子资源提供条件。